荥经砂器:火土交融 孕育美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9 06:03

  “开窑?????/p>

  随着响亮的喊声,模温机一间简易砖房里,直径近两米、形似倒扣馒头的炉盖被缓缓吊起。炉盖底部喷出霞光般的火舌,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头戴竹斗笠、身披隔热披风的曾庆红早已汗流浃背。他眨了眨眼睛,甩落睫毛上挂着的汗珠。荥经砂器的烧制温度高达1300-1400摄氏度,在烧制过程中,匠人要顶着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持续工作。开窑的时刻,曾庆红屏住呼吸,两眼灼灼,注视着熊熊火光中通体透红的砂器。

  曾庆红在烧窑 刘裕国摄

  在“馒头窑”旁边有一座称为还原坑的深坑,与开窑同步进行的,是窑工迅速往还原坑里倒进锯木屑,再覆上一层炭。当炉盖完全揭开,曾庆红手持一根两米长的铁扦,将红彤彤的砂器挑入坑中。燃烧的火焰随即蹿起,发出“??辍毕焐?4?淅淙矗?倬??蚰ィ?饧?捌鞅阒谱魍瓿伞?/p>

  “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四川省荥经县古称严道,以砂器闻名。据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荥经地区就生产砂器。荥经砂器主要原料是古城村特有的一种黏土,俗称白善泥。在白善泥中掺入未烧透的煤渣加工粉碎制成黑砂,用这种黑砂烧制的砂锅抗腐蚀、耐酸碱,烹饪时能较好地保持食物的鲜美及营养成分,熬药也可最大限度保存中药药性。

  曾庆红是荥经古城村曾氏砂器世家第九代传承人,自幼随祖辈学习砂器制作工艺。“制作一件砂器不容易,要经过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烧制、取釉、出窑、打磨等工序。”曾庆红介绍道。

  采料时,曾庆红先将白善泥碾磨细,再用筛子筛,依据所制砂器的功能决定要筛多细。然后把煤渣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再将二者以一定比例混合,放入泥凼中炼泥,搅拌均匀。

  泥料炼制是个苦活,要靠工人光着脚反复踩压,挤出其中的气泡。曾庆红从十几岁就开始练这道功夫,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他双脚踩在泥里,冻得通红,踩着踩着泥水结了冰,到最后双脚几乎失去知觉。

  泥料炼制好后,需要自然阴干。“阴干的时间长短受天气影响,短则一周,长则一月。这个过程要耐心守候,还要善于观察。”当泥料阴干到可以塑形的状态时,便进入制坯工序。制坯如泥上绣花,极为考验匠人的技艺,下手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水平、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砂器成品的质量。曾庆红凭借多年练就的一手绝活,不使用模具就能制作出器身圆润、线条流畅、器形优美的砂器土坯,款式多达上百种。

  接下来便是烧制和取釉。“烧窑要看天时,就像农民观天撒种一样。”曾庆红烧窑时神色庄重,将砂坯轻轻放入“馒头窑”的烧焙坑中。烧焙坑分为三层,最底下一层放置燃料,烧制时用鼓风机吹入氧气。第二层是竖着排列的瓦片。瓦片上铺薄薄一层煤,砂器就放在煤上烧。因为瓦片的缘故,使得砂器受热不均,造成“窑变”,同一件砂器上会出现不同颜色,从砖红、土黄到银灰,随机而变,绚丽多彩。一些难得的珍品正是由窑变产生。

  曾庆红介绍,荥经砂器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取釉:按照传统做法,烧制时将砂器置于密闭容器中,会形成深沉的黑色;如果砂器在空气中自然冷却,便不会呈现常见的黑色,而是在赭红与棕黄之间变化;若烧完直接放入还原坑中,加入木屑,便会呈现金属光泽。

  说着话,曾庆红随手拿起一把茶壶。古朴优雅的壶身微泛金属光泽,表面错落分布着自然的凹坑,壶柄形似一段枯枝,颇具设计感。“这一把茶壶的价格,是普通砂锅的数十倍。”曾庆红说,这把壶的设计参考了人体工学原理,壶的握感十分舒适。

  每一次创作,曾庆红都追求尽善尽美、“人器合一”。每一件砂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创意,具有独特的价值。从事砂器制作30余年,曾庆红在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探索创新。过去,荥经砂器的类型仅限于砂锅、花盆、药罐等日用品。如今,在曾庆红等行业带头人的推动下,荥经砂器由单纯的生产生活用具发展为工艺品,拓展了这门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和美学内涵。

  2015年,曾庆红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烧制技艺传承人。如今,他的砂器作坊共有30多名匠人,累计带过的徒弟有70多人。他还多次受邀到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讲课,与四川美术学院、西华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他的徒弟和教过的学生遍布荥经县砂器行业,其中不少人当上了砂器作坊的“掌门人”。2019年2月,荥经砂器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曾庆红的梦想是:“把砂器做成文化产业,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喜欢荥经砂器。”(刘裕国)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