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动化压铸岛是一副特别的眼镜,
一直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
我曾在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江南水乡看“小桥流水人家”;
在法国巴黎感受卢浮宫的美丽;
在阿尔卑斯山上饱览冬日的白雪皑皑;
在南极看星空、向企鹅“问好”……
我的名字叫,丹阳眼镜。
你要问我为何见过如此辽阔的世界?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句话,
“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
就有一个人的镜片产自丹阳。”
航拍丹阳。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是的,我出生在丹阳,
一个人口不足百万,
却被誉为“中国眼镜之都”的县级市。
在丹阳这座“眼镜王国”,
一分钟能制作近千副镜片。
丹阳镜片年产量达4亿多副,
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5%、
全球市场的40%。
你花上千元买来的大牌眼镜,
很可能是从这里加工而来。
我很荣幸地,
成为家乡靓丽的“城市名片”。
今天,我的故事,
便从“窝棚眼镜厂”开始……
丹阳眼镜的“前世今生”
走进位于丹阳司徒镇的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四楼会议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的目光”。在这家企业,每年有1亿片镜片搭上各路“快车”,从眼镜工厂源源不断“飞向”世界各地。
镜片手工磨片机。徐珊珊 摄
作为用磨片机手工打磨过眼镜片的老手艺人,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欧阳晓勇回忆起几十年前在眼镜厂的工作经历,记忆犹新。
“以前配一副眼镜,相当耗时间,从验光到拿到眼镜,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时间。现在全流程智能化、数控化,24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一副眼镜的定制。”欧阳晓勇说。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眼镜行业白皮书 》显示,在销量份额方面,万新光学镜片销量以15.2%的份额占据第一。细数榜单上前五位镜片生产商,无一不是来自丹阳。
欧阳晓勇展示眼镜成品。徐珊珊 摄
丹阳眼镜,何以“改变世界的目光”?丹阳眼镜的起源,离不开作坊式的生产企业——“窝棚眼镜厂”。20世纪60年代,一批技术工人从上海、苏州回到丹阳的司徒镇、大泊镇,开始尝试进行眼镜制造,迈出集体创业的第一步。
渐渐地,丹阳的眼镜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一厂排号直到十几厂。随着政策的放宽,丹阳一些集体企业的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纷纷离厂兴办企业,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
丹阳眼镜产业从此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司徒镜片厂,也正是从这时成立起来的。
产业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欧阳晓勇称,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变大,丹阳眼镜不断受到国外市场冲击,很多眼镜厂被迫关停,眼镜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阵痛期。“拿不到订单、员工没活干、尾款要不回……当时800多名员工,80%至90%的人都处于停工状态。”
航拍丹阳。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1988年,我们开始积极转型,聘请国外专家驻厂指导,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对每个步骤进行管控。”欧阳晓勇介绍,企业很快走出阴影,到如今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树脂镜片生产企业,推出近视防控“神器”——“离焦镜片”等专利产品,并参与制定和起草了国家树脂镜片及镀膜眼镜镜片多重质量标准。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整合,丹阳眼镜已形成了材料、配件、生产、销售等“一条龙”完整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目前,丹阳从事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1600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形成了全钛架、玻璃镜片、树脂镜片、隐形眼镜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小小的眼镜是如何诞生的?
很多人提到丹阳眼镜,都说“丹阳的眼镜论斤卖”。各大社交平台发布的攻略显示,不少网友“打飞的”赶到丹阳,只为配一副合适的眼镜,主打一个“配镜游”。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暑假期间,位于丹阳火车站旁的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南京吴良材眼镜丹阳旗舰店里,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不停地为游客介绍各式不同款式的眼镜。
“最近是销售旺季,线下一天可以卖出上百副眼镜。很多顾客还是组团过来的。”南京吴良材眼镜丹阳旗舰店董事长洪作东说,眼镜城具有极大的市场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眼镜城又是消费信息反馈的集中地,有利于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最新款式。
暑假期间眼镜店内顾客络绎不绝。徐珊珊 摄
店里,来自江苏常州的王先生携家人在挑选心仪的眼镜架,他表示,自己一大早就开车沿着沪宁高速赶到丹阳,“这里款式多,孩子配眼镜都会前来,可以挑选的空间大。”
产能何以跟上火爆需求?小小的眼镜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和以往手工打磨方式的传统、低效相比,现在有了自动化生产线,只需要40秒,就可以将一片定制化镜片研磨成功。
镜片生产车间。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镜片是由液体原料做成的。一块完整的镜片,从最早的配料到最后的成品检验,至少要历经几十个小时,才能流入市场,呈现到人们面前。在这期间,镜片“走”过了哪些路,是一个怎样的“旅途”?
在镜片加工车间,我们看到了答案。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原材料经过配料,注入镜片模具之后,经过多次固化和镀膜等一系列流程,最后检验合格,镜片制作工序才算是完成。
镜片生产车间。徐珊珊 摄
“一公斤的原料只能产出十片镜片毛坯。这一过程中,每道工序都很重要,必须严格管控,尤其是模具清洗、加硬、镀膜的等工艺流程至关重要。比如镜片在重合炉室内,就需要18个小时聚合反应。”欧阳晓勇表示,全自动加硬清洗一体机的“加持”下,该车间加硬日产量达50000片/天。
面对新时代不断自我革新
在发展过程中,丹阳也面临着眼镜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困局。为应对挑战,丹阳眼镜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应用与品牌创建,打出一套自我革新的“组合拳”。
首先开启寻求变革之路的,是一批传统丹阳眼镜企业。
数字化磨片。徐珊珊 摄
作为全国最大的树脂镜片生产企业,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智能化、数字化车间,定制化镜片产能目前每天达21000片,成为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长点。从客服下单到发货,企业目标交付时间为48小时。即便是销售旺季,定制片48小时交付率也高达95%。
科技创新,让企业产业活力持续迸发。近年来,明月镜片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分别与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光学镜片研发中心,并为庄松林院士团队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创新推出防蓝光、防眩光等细分领域产品。
镜片成品车间。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17年,丹阳市政府推动商会成功注册了“丹阳眼镜”集体商标。当地强化眼镜产品商标注册、使用和管理,同时加强对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监督。目前,丹阳眼镜行业共拥有注册商标3100多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丹阳市眼镜电商产业也在茁壮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新一批眼镜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位于丹阳的江苏淘镜有限公司,目前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眼镜电商企业。
“葫芦”主题款眼镜,具有美好寓意。徐珊珊 摄
“国潮经济”兴起,传统眼镜和新国潮也碰撞出了“火花”。目后华系眼镜将体验馆设在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五楼,游客可以沉浸式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与眼镜的完美搭配,体验年轻、摩登的华系美学风格。
为助力企业持续“出海”开拓国外市场,今年,丹阳组织16家眼镜企业的代表们飞赴意大利参加光学眼镜展。丹阳还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包括推进眼镜企业“智改数转”、支持稳岗就业、服务跨境电商和出口退税等。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丹阳眼镜已成为丹阳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拥有雄厚的产业优势。面向未来,丹阳眼镜正加快规划布局,以项目为抓手,谋求更大的发展。
航拍丹阳。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正在建设的丹阳眼镜城项目,位于眼镜小镇核心区,占地1700亩。丹阳眼镜城项目以眼镜产业为特色,今年全面转入建设阶段,计划通过3年的打造,将丹阳眼镜城建设成为丹阳全周期体验、全域化旅游、全方位升级的城市新地标。
“我们鼓励眼镜制造企业向服务业领域延伸,促进眼镜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与高科技产业融合,推动丹阳眼镜产业抓住新风口、布局新赛道、赢得新发展。”丹阳市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便是我——丹阳眼镜的故事,
我出生于小城居民手中,
带着使命奔赴世界各个角落。
我,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小角色,
小城兴大业,
我们正在,改变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