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创新活水喷涌,科技“神兽”奔腾而至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07:22

  机械手臂不停挥舞,模温机工人有条不紊工作,净检线上严格规范,最后一次调试,最后一次核准……伴随着汽车工人的集体注视,徐工重卡总装车间内,一台台“新出炉”的汽车缓缓驶出生产车间。

  走进国家安科园奥斯力特晶体谐振器生产车间,只见仪器设备高速运转、产业工人聚精会神,新技术已然“开花结果”,奥斯力特晶体谐振器项目离子刻蚀微调机、溅射镀膜技术打破美日垄断。

  企业生产热气升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初夏的铜山,处处涌动着砥砺奋进的热潮。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强化项目带动、深化产业支撑,统筹做好主导产业壮大、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成长和“四新经济”培育“四篇文章”,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极大定力深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迈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示范区发展新高度。

  “危”中寻“机”传统产业实现新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传统产业面临多重挑战和考验。铜山的回答是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夕阳产业。只要质量搞上去、品牌立起来、环保做到位,传统产业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为此,铜山夯实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根基,做强“1+1+7”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凤凰涅槃。

  大型机械马达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头戴安全帽、身着工装的工人们正紧张地卸钢筋、支模板,个个干劲十足,微山湖畔的工业重镇利国,新型绿色冶金产业园内,总投资100亿元的徐钢集团特钢精钢(徐钢三期)项目正加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炼铁产能308万吨、炼钢产能305万吨。

  面对全市“四大行业”重新洗牌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冶金焦化为主的利国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阵痛, “腾笼换鸟”重绘高质量发展崭新图卷的欣喜,传统工业强镇利国镇痛并快乐着。 在徐钢集团矿山设备、纳米新材料镁合金、东特重工、翔盟精密铸造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下,精密铸件、工程机械零部件、整机等相关产业加速集聚,形成“一钢独大”到“多业并举”新局面。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千亿级制造基地,形成500亿级的钢铁、300亿级的高端装备、150亿级的工程机械零部件、50亿级的精密铸造产业。

  瞄准高精尖新兴产业焕发新生力

  迈向高质量发展,眼光仍要瞄准高新产业、发力高端制造。铜山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2019年铜山区综合实力全国排名持续进位,GDP在千亿基数上再增7.6%,总量、增速均苏北第一。“一特三主四战新”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徐州高新区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4月14日,徐州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内,A1到A6的6栋共8万平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成,一期主体工程投入使用,22家高端生物医药企业入驻,50亿产值只是开始,一座生物医药产业新地标在徐州高新区正加速崛起。

  5月6日,徐工汽车重卡线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单班产能顺利突破100台,这是徐工汽车产能提升的新起点、新纪录。从2019年6月达到75台,11月首次突破80台;到2020年4月稳定在85台;5月6日突破100台,徐工重卡的日产能实现了阶梯式跨越。铜山聚力主导产业壮大,打造好三大产业集群,打造以徐工汽车、奇瑞开瑞新能源汽车为主的全产业链的汽车产业体系。在新能源的电机、电控、电池、车桥、发动机及整车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形成关键领域的突破,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打造2个千亿级、2个500亿级、2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全国做标杆的安全产业、全省有地位的汽车产业、全市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抢抓5G、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储存等“新基建”发展“风口”,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年内培育瞪羚企业15家、科技小巨人35家、准独角兽企业2家。全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水平先进、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特大产业项目,形成招引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良性循环,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

  搭台唱戏新动能释放新活力

  走进科技创新谷大门,“体温36.5度,正常,请通行”,木牛流马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红外线测温仪映入眼帘,正快捷高效的构筑安全防线。“您好,四号桌点餐已到达,请取餐”,技术人员不断调试优化,送餐机器人越来越智能,转危为机,以创新推动发展,木牛流马破局巧借力。

  位于徐州高新区的安全科技产业园,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小巨人企业不断汇聚,鲁班智能、奥斯力特、龙安电子、汇海检测等一批企业相继入住,涵盖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公共安全、居家安全五大细分领域,集聚安全科技企业388家,2019年实现安全产业产值396亿元。

  做大做强创新谷、安科园等创新平台,全力支持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快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万业科技园、云谷创新中心建设,清华城市安全研究中心、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院、挪威船级社安全研究院等46个科技创新平台成功搭建。目前,全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3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5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家,院士工作站8家。设立140亿元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基金。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47家,全市第一,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比重提高27.9个百分点。

标签
热门文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