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之密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9 09:37

龙年伊始,除尘烟雾收集罩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接连召开,聚焦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吹响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冲锋号。

伊之密数字化工厂。

培育新质生产力,佛山企业伊之密出大招: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向上攀登世界级企业高峰。

经过20多年技术沉淀,伊之密已成为国内成型装备领域头部企业,是佛山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之一。

奔向未来,刚从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捧回“佛山卓越工程师”荣誉的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压铸机事业部总经理周俊说:“我们将以全球视野看伊之密发展,用全球化眼光推动伊之密的产业升级,让中国装备与世界同行。”

数智之力 每15分钟下线一台注塑机

位于顺德五沙工业园的伊之密五沙第三工厂,定位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该工厂总投入超20亿元,2022年12月全面建成投用,是伊之密向智慧工厂、灯塔工厂迈进的一次有力探索。

伊之密五沙第三工厂以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为建设目标,基于先进、现代化的精益理念,采取汽车行业中全流水线生产作业模式,生产智能装备机器。项目投产后,可有效支撑伊之密注塑机产品线年度20亿元的产值。

该工厂建设了柔性制造系统、智能中心仓储系统、机器人自动喷涂系统、自动化厂内物流系统等大量智能产线,配有智能设备以及现代化的工业软件技术,将数字化技术贯穿在产品设计、配置、生产、物流、总装、交付等整个机器生产环节。据介绍,工厂内的数字化总装流水线可实现每15分钟下线一台注塑机,生产周期缩短33.3%,整体产量提升80%,设计月产能达1000台。

伊之密从内外两方面推进数智化升级。“内”是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出发,进行整体能力的提升与重构,实现业务敏捷、自动化,面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有足够柔性应变能力。“外”是业务的拓展与升级,伊之密围绕智能机器、智能单元、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构建数字化的产品生态系统。

接下来,伊之密预计用3~5年时间将第三工厂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透明工厂、数据管理工厂。该工厂将以数据驱动业务大幅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技术攻关 让中国装备与世界同行

“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创要领先支撑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打开空间。产业发展要牵引科技创新。”周俊认为,企业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

为此,伊之密要将创新主动权和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的技术瓶颈。“这既是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企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路径。”周俊说,伊之密建立“全球创新中心-事业部技术中心-技术部”三级研发创新体系,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为公司打造跨产品线核心技术竞争力。

周俊介绍,伊之密重视技术攻关,通过连接中欧技术,引入欧洲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出“高性能伺服阀”和“实时全闭环控制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破行业垄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伊之密成功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在“智、快、准、省”四个方面大幅提升性能,与国际品牌实现同台竞技。

目前,伊之密的高端成型整体解决方案应用于汽车、家电、医疗、电子等行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伊之密与长安汽车合作开发的LEAP7000T超大型压铸机,与一汽合作开发的LEAP9000T超大型压铸机等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件的生产制造与产品研发。

接下来,伊之密将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聚焦“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目标,不断研发与掌握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致力成为成型装备领域的世界级企业,让中国装备与世界同行。

因势而为 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人才体系

在周俊看来,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只有重视客户的需求研究,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创新型产品,才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持续保持领先”。

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关键在人才。“我们将以伊之密全球创新中心为平台,构建高分子材料成型研究中心、金属材料成型研究中心、德国先进成型研究中心、智能互联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发挥集群效应,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周俊介绍,企业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期待通过系统化的管理与培养,结合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每年培养8~10名技术领军人员。

伊之密的人才体系建设新趋势,是面向未来搭建多学科人才组成的全球人才队伍。“我们现在的技术团队,大多数不是在做装备,而是在做数字化技术研究、仿真分析等。”周俊介绍,面向未来,企业将进一步拥抱技术发展趋势,以多学科人才队伍攻关核心技术。

目前,伊之密拥有技术研发人员近800人,硕博人员超100人。“公司还在不断吸纳全球高端人才,相信在全球人才共同合作下,伊之密的研发队伍会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周俊说。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

编辑/蔡侨虹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