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4裝備制造業發展大會舉辦地,除尘烟雾收集罩“東道主”重慶的裝備制造業發展成效獲得眾多參會代表點贊。
制造業是重慶“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其中,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前沿”“脊梁”。為此,重慶將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列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3個5000億級產業集群之一。
今年1—10月,重慶裝備制造業產值增長13.6%,發展勢頭良好。按照規劃,預計到2027年,重慶將力爭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規模突破5000億元,其中,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將成為突圍進階的重點方向。
一批“重慶造”裝備
服務“國之重器”
國產大飛機C919、國內首台深遠海浮式風電機組浮體平台“扶搖號”……近年來,在這些“國之重器”的研制進程中,有不少重慶裝備制造企業的參與。
12月4日,西南鋁熔鑄廠生產車間裡,工人張波駕駛叉車向熔鑄爐的小型投料口駛去,隨著貨叉抬起,鎂錠被准確推入投料口。
“保障國家關鍵項目鋁材供給,熔鑄廠實施了多輪技改,確保產出效率最大化。”西南鋁負責人介紹,在國產大飛機C919研制中,西南鋁提供超過50%的鋁材配套。
作為“重慶造”助力“國之重器”的另一家企業,總部位於兩江新區的中船海裝,帶動產業鏈上80多家配套企業,形成年產值500億元風電產業集群。
此外,由中船海裝牽頭研發的國內首台深遠海浮式風電機組浮體平台“扶搖號”,填補了我國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研制空白。
重慶水輪機廠位於重慶樞紐港產業園,其研發生產的水輪發電機組和大中型泵組,陸續應用在國內外3000多座電站和泵站。該廠負責人介紹,他們緊握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通過多年技術創新積累,在水力模型設計、電機瞬態分析等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掌握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帶動一攬子新產品研發,實現逐年擴充市場份額及利潤。
發展裝備制造業
重慶有顯著優勢
在此次大會上,多名專家評價,瞄准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這一目標,重慶邁向“制造強市”的步伐蹄疾步穩、優勢十足。
“重慶最大的優勢是制造業基礎雄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表示,具體到裝備制造細分領域,重慶亦是“可圈可點”。比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重慶形成車體制造、牽引動力等多類產業體系,突破多項核心技術﹔在農機裝備產業,重慶被稱為“中國微耕機之都”,微耕機產量約佔全國總量近2/3﹔在通機裝備產業,“重慶造”通機年產銷量超1400萬台,佔全國總量過半。
在專家們看來,“數智化”后盾堅實,是重慶高質量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另一大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培根表示,重慶大數據智能化“兩化融合”水平位列中西部第一,為重慶智能裝備與智能制造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他建議,重慶要加快核心技術突破,“生產高端裝備,往往就是‘卡殼’在制造材料和鍛造工藝上。因此重慶需要持續加強關鍵材料及工藝攻關,夯實裝備制造業發展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表示,加快核心技術突破,應重視人才引育。他建議重慶重點引進和培育能夠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的領軍人才,另外還要進行創新主體培育,比如組建產業鏈創新聯合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智能制造聯盟主席楊華勇建言,重慶可策劃推動一批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智能裝備實現有機融合,持續探索“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發展路徑。
實施“八大工程”
構建裝備產業矩陣
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按照“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要求,形成以智能裝備為主帶動,智能制造裝備、動力裝備、農機裝備、工程機械裝備、交通運輸裝備、機械零部件6個板塊為支撐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格局。
同時,重慶還形成了以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牽引、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支撐、6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為引領、326家市級研發創新平台共同參與的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搭建了裝備制造企業“發展梯隊”——全市現有智能裝備領域市級領軍(鏈主)企業11家,上市企業12家,規上工業企業126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915家。
“我市正在實施‘八大工程’,構建裝備制造產業矩陣。”該負責人介紹,“八大工程”分別是:重大裝備攻關、數字技術賦能、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強鏈穩鏈、產業集群建設、應用場景驅動、質量品牌提升、區域協同發展。
其中,在重大裝備攻關工程方面,重慶將集中創建一批數控機床、軌道交通等優勢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同時針對性布局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証平台,助力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加快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在數字技術賦能工程方面,將加快形成“一鏈一網一平台”重塑產業鏈協作方式,支持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加速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普及化,推動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接下來,重慶還將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培育一批優質市場主體,優化完善招商引資方式,持續推進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數讀重慶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
發展梯隊
■市級領軍(鏈主)企業11家
■上市企業12家
■規上工業企業1264家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家
■市級專精特新企業915家
創新體系
■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牽引
■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支撐
■6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為引領
■326家市級研發創新平台共同參與
八大工程
■重大裝備攻關、數字技術賦能、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強鏈穩鏈、產業集群建設、應用場景驅動、質量品牌提升、區域協同發展
數據來源:市經濟信息委(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夏元)
(責編:陳易、劉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