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去毛刺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成立70年来,中国一重研发出多个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累计开发研制新产品435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534项,创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数百项“第一”,推动实现了我国成套重型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中国一重考察,对企业改革创新、经营管理等提出重要要求。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回信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勉励他们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国宝”工厂,探寻“大国重器”诞生背后的成长故事与税收印记。
生于“空白”仍努力填补“空白”
“免抵退税这项政策真的很‘解渴’”
中国一重前身为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54年。“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我们从一片空白起步,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114个工程项目、58.5万平方米建筑、5046台套设备的建设任务,建起了当时规模最大、设计最合理、装备最先进的重型机器厂。”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向记者介绍。
从那时起,生于“空白”的中国一重,开始了努力填补“空白”的奋进之路。比如,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第一台1.2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完成国内首套中铝2800毫米铝板冷、热轧机和3万吨模锻水压机的自主设计和制造任务,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套1700毫米冷热轧机、第一台3500吨双点压力机……徐鹏说:“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一重鏖战荒原、艰苦创业,拼尽全力支持国家发展。”
在中国一重的奋进之路上,税收一路相伴。20世纪90年代曾驻厂6年的税务干部庞永钢,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当时,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辅导企业及时了解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协助企业依法完成纳税申报。有一次企业的申报税款金额异常,我和企业财务人员对着一桌子的资料一一核对,终于赶在报税截止之日前找到问题根源并改正了错误。”庞永钢说,中国一重的历任领导对纳税都很重视,他们认为,依法纳税是央企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绝对不能含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5年内要将国内关税从平均42.9%降到9.8%以下,其中工业产品要降到8%左右。“那段时间,面对高质量、低价位的国际产品竞争,我们心里仿佛压着重重的石头。”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孙喜元坦言。
2002年初,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增值税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免抵退税这项政策真的很‘解渴’,解决了我们出口货物先征后退占压资金的问题,缓解了我们在购买设备、工资支出等方面的资金流压力,让我们有更大的底气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孙喜元说。
危中寻机:以改革破困局
“在全面推开营改增的2016年,我们增加可抵扣进项税额达2.05亿元”
企业的兴衰与沉浮,总是与时代的波澜起伏相互映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受到不同程度冲击。自2012年起,中国一重经济效益持续下滑,2016年出现较大亏损,资金链也出现了很大问题,集团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在逆境中自强,从绝境中突围,中国一重开启了改制增效的艰辛之路。
“我们将19个管理部门压缩至11个,各子公司和事业部整合职能部门、取消生产工段、撤销各制造厂行政办及生产管控中心共计109个,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优化调整。”中国一重资产财务部部长刘万江告诉记者。
回忆起那段时光,时任齐齐哈尔市国税局国际税收和所得税处负责人王连刚记忆犹新。“当时一重集团非常困难,子公司合并重组过程涉及十分复杂的税务问题。”王连刚说,“为更好地帮助企业改制,税务部门组织辅导团队到一重集团上门服务,在发票管理、资产处理、损失核销等多方面给予精细辅导。”
2016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当年,我们增加可抵扣进项税额达2.05亿元。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这笔资金为企业走出困境打下了坚实基础。”刘万江说。
全面打响改革攻坚战,中国一重闯出了一条涅槃奋起之路。2016年—2019年,中国一重打了一场漂亮的扭亏为盈攻坚战。2017年10月,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此后,中国一重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成为冶金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的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为支持中国一重的发展,齐齐哈尔市税务局积极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对冶金装备产业原材料供应水平和本地加工能力作出深入分析,向齐齐哈尔市政府提交分析报告,为中国一重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中国一重结合齐齐哈尔市税务局这一建议,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供应链体系,主导成立了高端重型装备产业联盟,与本地优质配套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带动本地配套产业健康发展,使得产品的本地配套比例由不足20%提升至52%,形成以“中国一重为主,30多户企业为协同”的重型成套装备产业链供应链。
持续创新:在毫厘之间较劲
“近3年来,我们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83亿元,享受各类税费优惠计8.33亿元”
在水压机锻造厂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20多米高的“庞然大物”正稳稳施压,空中移动着一个10多米长、5米多宽的巨型铁剪,夹着烧得火红透亮的合金钢锭缓缓移动,一时间火花四射。
这个“庞然大物”是中国一重2006年自主研制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被称为“大国重器”的母机。“它可以把烫得发红的巨大钢锭塑成轴、辊、筒等各类锻件,我国核电、水电、冶金、石化、国防装备等领域高端大型锻件加工都需要这台水压机。”中国一重集团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告诉记者。
大型锻件的制造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关键基础之一,直接影响到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和运行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扎根中国一重34年,刘伯鸣对“卡脖子”之痛深有感触。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在‘趁热打铁’和逐渐冷却之间抢时间,利用每一次挤压、翻转,让工艺更加精准,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刘伯鸣说,“这台水压机的运行精度是0.15毫米,可以在10分钟之内,将400吨的钢锭捶打、挤压成合适的形状,且误差不超过3毫米,而国际标准误差是5毫米,我们已领先于世界。”
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的刘伯鸣,见证了我国水压机国产化、产业化的历程。
时间回溯至2002年2月18日,已运行38年的1.25万吨水压机发生事故——一根立柱突然断裂,制造一台新的水压机势在必行。
反复模拟锻件形状、与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仔细计算板坯厚度和直径……刘伯鸣和工友们仿佛“着了魔”,在火花和热浪的“陪伴”下修炼着“铁上绣花”的功夫。“那时,厂区的夜晚常常是灯火通明,早日造出水压机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当时驻厂的税务干部朱双喜回忆,企业那时正处于转型期,业务开展难、技术更新难,再加上投产这个大项目,企业感到“压力山大”。
“为了支持企业发展,我们经常跑中国一重的财务室,帮助他们梳理政策,计算成本。通过详细核对我们发现,企业符合2004年国家推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抵扣政策,但因为政策理解不到位,企业该享受的优惠并没有享受。”朱双喜说,在税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年企业增加了1.04亿元的可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这笔资金为水压机的研制提供了及时的支持。
2006年12月30日,当重锤再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热负荷试车成功,我国重型锻造设备制造水平正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研发项目多、涉及会审部门多、研发费用归集难一直是中国一重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齐齐哈尔市税务局大企业服务团队主动与中国一重建立定期沟通联络制度,制作服务手册,归集答复企业遇到的涉税问题。“近3年来,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我们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83亿元,享受各类税费优惠达到8.33亿元。”中国一重资产财务部部长刘万江说。
研发动能越来越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以来,中国一重研发投入年均同比增长32.9%,目前已攻克重型H型钢万能精轧机组设计技术等9项“卡脖子”技术,完成16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24项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全国首批打造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
勇担社会责任,推进产业升级
专门设立税务管理岗位,建立38项财税管理制度,全面规范集团总部及下属单位的涉税行为
翻看近几年中国一重的社会责任报告,“推进业务系统优化、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2022年,中国一重研发投入9.93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 4.13%”……
行文表述之下、一串串数据中间,彰显的都是其作为央企积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扎实开展转型升级、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任与担当。
近年来,中国一重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智赋能、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齐齐哈尔市税务局立即收集相关政策向中国一重送上“政策礼包”,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推进智能化升级和改造。
“‘政策礼包’里,政府补贴、折旧处理、回收利用、税费优惠等内容标注得很清晰,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中国一重战略规划与投资部总经理李志杰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已安排3.8亿元资金购置了新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设备。新设备投入使用后,产品不良品率明显下降,降低了能耗,而产能提升超过10%。”
财税管理数字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一重主动推进自身财务系统更新,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财务保障。“今年8月,我们上线乐企服务平台,税务部门为我们提供发票开具、查验、抵扣等全功能的各项数据接口,帮助我们实现财务系统升级转型。”刘万江介绍,为进一步做好税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专门设立税务管理岗位,建立了38项财税管理制度,全面规范集团总部及下属单位的涉税行为。
作为制造业的“尖子生”,中国一重坚持做依法诚信纳税的标杆,把依法诚信纳税作为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要环节,已连续十年被评为“A级纳税人”。“作为央企,诚信纳税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所在。”刘万江表示。
锻造“大国重器”,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撑。中国一重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吸引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从2019年开始,税务部门精准落实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优惠政策。“我们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专家工作室建设和人才奖励方面,为员工打造多元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高级经理王爽说,近年来,中国一重与齐齐哈尔技师学院等具有特色的专业院校联合开设“订单班”,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截至目前,中国一重拥有在岗员工9214人,其中,技术和技能岗位占比77.3%,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35.3%;设立六类创新工作室152个,凝聚创新人才3000余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肩负“装备中国,走向世界”使命的中国一重,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将在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产业集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说。
刊发于12月2日《中国税务报》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