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除尘烟雾收集罩小米汽车召开技术发布会正式披露了小米汽车五大核心技术的进展情况,并且首款产品小米SU7也首次亮相。
小米汽车基于“摩德纳”底层架构打造,包含五大核心技术:小米超级电机Xiaomi HyperEngine、小米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小米超级大压铸 Xiaomi HyperCasting、小米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Xiaomi Pilot以及小米智能座舱Xiaomi Smart Cabin,上述技术在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实现了众多行业领先。
小米SU7定位“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车身尺寸为4997mm x 1963mm x 1440mm,轴距为3000mm。小米SU7有两个续航版本,CLTC工况续航里程分别为668km与800km,MAX版采用800V超级快充,充电5分钟续航即达220km。此外,基于座舱交互架构以及小米澎湃OS操作系统的加持,小米SU7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共享生态,成为移动智能空间。
小米超级电机转速高达27200rpm小米自研HyperEngine V8s、HyperEngine V6/V6s三款超级电机,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S型立体油路设计、阶梯式错位设计等多项创新技术。
其中,转速高达27200rpm的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功率密度达到10.14kW/kg,峰值功率425kW、峰值扭矩635N·m,在强度、散热和做功效率上达到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国创中心双认证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匹配27200rpm转速,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采用960MPa高强度特种硅钢片。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小米与首钢建立了技术联合实验室,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进行了108个批次的试验,共同解决了硅钢强度、磁性能和生产等多方面的问题。
散热设计层面,HyperEngine V8s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和S型立体油路设计。定子部分通过双循环立体油路,散热面积增大了100%,实现了最高20度的降温;转子部分则利用专利S型油路,散热面积增加了50%,达到了最高30度的降温效果。此外,定子硅钢叠片还采用了“阶梯式”错位设计,使有效散热面积再增加7%。
与此同时,HyperEngine V8s实现了98.11%的电机效率,其定转子硅钢片的差异化厚度设计,将0.2mm的定子超薄硅钢片与0.35mm的转子超高强度硅钢片相结合,强度与效率齐头并进。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的应用,采用了8层Hairpin扁线绕组,槽满率高达77%。
小米自研的HyperEngine V6/V6s超级电机,具备21000rpm的转速。其中,HyperEngine V6超级电机的最大功率为299PS,最大扭矩为400N·m,而HyperEngine V6s超级电机的最大功率则达到了374PS,最大扭矩为500N·m。
同时小米公布,已经成功预研下一代超级电机,通过碳纤维“激光固化缠绕工艺”,在实验室中转子已经成功实现35000转最高转速。
自研CTB一体化电池技术容量最高可达150度小米自研倒置电芯的CTB一体化电池,电池容量最高可达150度,理论CLTC续航里程高达1200km+,即便投入量产化后,最高容量也能达到132度,续航可达1000km。
小米汽车CTB一体化电池采用地板上盖二合一、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以及极简线束等设计,使得集成效率达77.8%,整体提升24.4%,并释放了17mm的高度,整体高度控制在120MM。
为确保续航里程稳定性,小米采用泄压阀朝下的设计,可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而14层硬核物理防护,包含3层顶部支撑、3层侧面防护和8层底部防护,保证电池包的安全。
超强的散热、隔热设计也是小米电池技术的一大亮点。双大面强冷却方案,确保电芯两大面都有散热板,冷却面积达到了7.8m²,实现行业4倍平均水平的冷却效果。电芯侧面采用共计165片的气凝胶隔热材料,可抵抗1000°C高温,让电池的隔热性能再上新高。
电池管理方面,小米汽车搭载了ASIL-D安全等级的全栈自研电池管理系统,具备3重独立热失控冗余监控和报警策略,以及“全天候”精确预警功能。电池云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专网加密云端进行分析和预警,在必要时实现4ms内主动断电。每一块电池包都需要经过严苛的电池安全检测,包括1050+项安全测试验证和96倍国际耐久测试时长,确保电池的可靠性。
自研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造就后地板一体化小米凭借自研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Xiaomi HyperCasting,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自主研发“大压铸设备集群”和“压铸材料”的汽车厂商。
设备创新方面,该集群设备占地面积840m²,总重量1050t,相当于两个篮球场之大,锁模力达到9100t。小米自研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可在2秒内完成检测。该技术的运用,使得小米汽车的后地板实现了72个零件合一,焊点减少840个,整体重量减轻17%,且生产工时大幅减少45%。
材料研发方面,小米自研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通过自研的“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统”,小米从1016万种配方中,精选出最优的合金配方,确保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完美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泰坦合金”中含30%循环铝,使每个零件碳减排352.53Kg,峰值产能相当于每年多种植488万棵树。
除技术与材料的创新,小米汽车克服传统大压铸弊端,采用三段式可维修设计:“一体压铸后地板 + 中高速溃缩区 + 低速溃缩区”。中低速碰撞中,无需更换大压铸件;而在高速碰撞中,这一设计能满足90km/h的后碰标准。
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可实现城区智驾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智能移动领域的突破重点。自适应变焦BEV技术、道路大模型以及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构成了小米智能驾驶的三项关键技术。其中,自适应变焦BEV技术能像人眼一样变焦,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自适应调用不同的感知算法。其感知网格最小可达0.05m,最大可至0.2m,识别范围从5cm延伸至250m,泊车场景更加精准,城区场景看得更宽,高速场景看得更远。
与此同时,小米行业首发的道路大模型不仅能识别实时路况,智能调节行驶轨迹,还能在复杂的十字路口工况下,不依赖高清地图也能顺利导航。通过学习复杂路口工况和老司机驾驶习惯,它能制定更合理的行驶轨迹,并针对突发状态进行动态绕行。
而在障碍物识别方面,小米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实现了识别异形障碍物。相较于传统占用网络依靠自然语言模型将障碍物描述成方块的方式,小米的超分辨率矢量算法可将所有可视物体模拟成连续曲面的立体物,从而将识别精度提升至0.1m。此外,小米自研的一键降噪功能更是完全消除了雨雪天气对识别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误识别的概率。
在硬件方面,该系统配备了顶级的配置,包括两颗英伟达Orin高算力芯片,综合算力高达508TOPS。感知硬件则包含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Max版车型)。
在部分场景下,该系统的底层算法体现出超强的决策能力。其中,自研的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在机械库位等应用场景中,可以让车辆停进与车同宽、左右仅剩5cm的高难度车位。
智能座舱连通丰富生态硬件智能座舱是将汽车转变为一个移动智能空间的关键载体。基于小米澎湃OS,小米构建了一个统一的视觉交互体系,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共享生态。
这个智能座舱配备了16.1英寸3K超清中控屏、56英寸HUD抬头显示以及7.1英寸翻转仪表屏。小米澎湃OS支持多任务柔性框架,允许桌面应用随意拖拽、改变大小,并自动适配各种设备。五座五音区交互功能支持多设备稳定协同唤醒,几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小爱同学」语音控制完成,核心功能均支持离线使用。
与此同时,车机启动速度仅为1.49秒。此外,智能座舱还拥有强大的生态应用拓展能力,包括Pad APP共享、手机APP共享以及生态硬件共享。比如,手机应用可以直接投射到车机桌面上使用,手机视频会议可以共享车外摄像头,车内阅读灯可以调用手机的光线传感器等。
在小米汽车的生态屏中,车就像是一个移动的家。你可以像在智能家居中一样控制汽车。在“米家APP”里,车以房间的形式呈现,通过“融合控制中心”的快控卡片,你可以一键控制汽车。同时,小米Pad也可以挂接上车,成为第二块、第三块生态扩展屏,实现五块屏联动交互。
基于这种万物互联的底层逻辑,米家设备还可以无感链接车辆。目前小米智能座舱已支持1000+米家设备,自动发现、免密接入,并可以设置自动化场景。小米还开放统一标准化接口和丰富标准协议,打造了专属CarIoT生态。内置CarIoT扩展基座支持一系列设备的百变接入,包括智能香氛等。四组Pin点供电通信设计可扩展物理按键。为满足苹果用户的需求,小米全面支持无线CarPlay车载,并在后排扩展屏上提供iPad专属配件和专属应用。
小米SU7搭载101度电池零百2.78秒小米SU7集结全球顶尖设计师团队打造,由宝马全球首位中国设计师李田原,前奔驰德国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仇臻,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Shin共同操刀完成。
小米SU7车头正面的水滴大灯,内含4透镜12颗像素矩阵式ADB自适应大灯;车身侧面则以精练线条勾勒出极富动感的腰线;而车尾部极具辨识度的光环尾灯,设计灵感汲取土星光环,以360颗632nm超红光LED元件组成渐进式动感光带。此外,小米SU7还推出海湾蓝、雅灰、橄榄绿三种车身色彩。
小米SU7不仅为美而设计,也为驾驶而设计,28度前挡风,17度大溜背以及全车轮廓G4连续曲率,加之无边框水滴后视镜与鹅暖石状激光雷达设计,使得小米SU7的风阻系数仅为0.195Cd。
在空间表现方面,小米SU7的车身尺寸为4997mm x 1963mm x 1440mm,轴距为3000mm,具有低趴运动的跑车姿态与兼顾多种出行场景的大空间,前排竖向乘坐空间1012mm,后排膝部间隙105mm,后备厢容积517L,更有105L前备箱。
动力方面,小米SU7搭载了HyperEngine V6/V6s超级电机。小米SU7 Max版采用双电机全轮驱动,峰值扭矩838N·m,总功率495kW,最高车速可达265km/h,0-200km/h加速仅10.67秒,零百加速快至 2.78 秒(减去起步时间)。
不仅如此,小米SU7还可自定义包括加速特性、转向手感轻重、前后驱动分配比例等十项调节,配备Boost模式,持续20秒的超额扭矩输出,支持弹射起步。
小米SU7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搭载小米疾风智能底盘,配备CDC阻尼可变减振器,博世ESP10.0车身稳定系统,博世DPB制动控制器,布雷博四活塞固定卡钳等众多配置,转弯半径5.7米,百零制动距离33.3米,拥有优秀的综合操控性能表现。
电池方面,小米的CTB一体化电池技术集成效率为77.8%,首创电芯倒置设计,拥有优秀的散热、隔热设计,同时兼具不俗的续航表现,小米SU7有两个续航版本,分别为668km与800km,MAX版采用800V超级快充,充电5分钟续航即达220km。
在重要的主被动安全方面,小米SU7配备了笼式钢铝混合车身,车体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高达90.1%,整车扭转刚度达51000N· m/deg。此外,小米自主设计的9100t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及其自主研发的泰坦合金,以及72合1一体化压铸后地板、三段式后地板防撞设计,令小米SU7在轻量化、结构强度、维修成本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品质提升。
智驾系统方面,小米SU7采用全栈自研智能技术以及自研感知技术,自研自适应变焦BEV技术,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在可见精度、感知精度、控制精度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令智能领航体验更为安全、便捷。
智能座舱交互架构以及小米澎湃OS操作系统的加持,小米SU7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共享生态。硬件生态与小米CarIoT生态相融合,小米SU7实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车机系统深度适配主流车载应用。
从宣布造车到发布首台汽车,小米汽车走过了1003天的时间。在此期间,小米汽车召集了3400名工程师,投入上百亿资金,自研了从动力、电池、车身结构以及操作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打造出“人车家全生态”完整闭环。从目前已公布的信息来看,小米SU7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否能成为跨圈造车的成功典型,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