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1 03:47

鄂府发〔2017〕152号    

各旗区人民政府,模温机康巴什新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事业单位: 

  鄂尔多斯市“十三五”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2017年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2017年7月25日 

                                                                                                 

  前  言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和国家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十三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如期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坚持绿色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本质上要求提高规划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绿色化程度。要推进绿色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取得长足发展,循环经济也成绩斐然。然而总体看来,我市产业结构初级化、重型化、单一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升级转型任务艰巨。特别是重型化产业结构对资源开发的依赖,对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挑战,亟需在“十三五”以至更长的发展时期把发挥资源优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也是实现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内政发〔2014〕40号)、《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规划(2015—2025年)》《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计划(2016—2020年)》及《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编制《鄂尔多斯市“十三五”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共分六大部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主要任务和措施、重点项目和支撑技术以及保障措施。《规划》适用期为2016年至2020年,展望至2025年。 

 第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   

一、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过去十多年经历了经济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一度达到31%(2004年)。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要素环境制约逐步显现,经济发展已无法延续以往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全市GDP增速已降至7.7%。 

  全市经济发展整体具有层次低、协调性差、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特点,产业结构低端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能源产业比重过高,新常态下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煤炭产业增长乏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产能过剩,高端产业培育不足,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空间任务艰巨。同时,全市产业发展受水指标、环境容量、用地指标、能源外送通道制约依然严峻, 切实摆脱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增强要素环境、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任务艰巨。 

  我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可用水资源量有限,工业用水指标稀缺,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压力大,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持续增加,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压力较大,如何突破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同时,全市甲醇、水泥等工业产品大多面临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的压力。在面对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及产能过剩的三重压力下,资源初加工的工业化发展之路难以为继。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地区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实现由资源开采的传统模式向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全市顺利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市域企业发展困境,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与资源型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全市经济结构中二产占比较高,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3:56.8:40.9,工业增加值2131.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0.4%;且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初级产品、高耗低值产品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54.4亿元,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占比高达51.7%,天然气开采占比23.3%,制造业占比14.9%。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6.16亿吨,煤炭洗选率90%,而煤炭就地转化率还不到2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43%。可见,我市仍是以重工业、采掘工业为主,而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业发展不足,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要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赢得主动,我市必须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大力培育接续产业上有新的举措,要主动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各工业园区分工协作、产业附加值高的发展局面,推动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经济优势,降低全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不走简单资源开发的老路,而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不懈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和产业多元,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降耗,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三)深入打造鄂尔多斯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我市闯出了一条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鄂尔多斯模式是我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探索。鄂尔多斯模式的核心是科学发展。我市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地区发展在自治区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承担着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解决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的重要任务,随着“十三五”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煤化工示范基地、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深入打造鄂尔多斯模式,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需要,是为众多资源型城市树立发展典型和样板的需要。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   (一)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市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226.1亿元,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批调结构、促转型的大项目正在建设,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但增速日渐放缓,工业发展下行压力逐年加大,工业经济已重回低速增长阶段。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4.4亿元,其中煤炭开采行业增加值1061.7亿元;煤炭产量6.16亿吨,占全国的16.43%;天然气产量29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1.54%;发电量738.4亿千瓦时,占全国的1.27%;用水总量为15.7亿立方米,其中农牧业用水11.7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2.6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及其它用水1.26亿立方米。 

  (二)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园区、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独贵塔拉工业园区、苏里格经济开发区、纳林河工业园区、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圣圆煤化工基地、新能源产业示范区、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苏工业园区以及东胜轻纺工业园区等十八个重点园区,初步形成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产品制造、云计算、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绒纺、食品医药加工等产业,各园区发展环境和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得到改善与增强,日渐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 

  各园区还成立了煤化工产学研创新基地、煤化工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大路基地、地方企业联合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中心以及国家级孵化器、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全市工业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市所有园区实际总规划面积达3869.7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888.3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70多亿元;其中有10个实现“七通一平”、6个实现“五通一平”、2个实现“三通一平”;累计引进项目1200个,其中亿元以上492个,完成投资2391亿元,投产173个。 

  (三)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全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落后产能淘汰步伐不断加快,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实效。“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从2010年的1.5895吨标煤/万元,下将至2015年0.7741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18.3%;工业能耗累计下降31.7%。 

  2011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全国首批12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地区之一以来,我市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业固废利用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我市工业固废产生量5600万吨,其中主要工业固废产生量分别为煤矸石3800万吨、粉煤灰880万吨、电石渣490万吨、脱硫石膏130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固废量为2592.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6%。 

  “十二五”期间,全市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72家,产品涉及电力、水泥、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和再生水等多个品种,免税金额达20多亿元,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市以治理环境污染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产业层次,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启动实施“蓝天绿地”工程,取缔废毁全市境内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焦炉和小炼铁高炉,高载能企业全部配备环保设施。突出抓好水泥、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清洁审核工作,组织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42户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企业审核,全市清洁生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我市是自治区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有14个(其中国家级2个),即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内蒙古伊东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内蒙古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棋盘井工业园区、鄂尔多斯电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汇能煤化工工业园区、内蒙古双欣资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审召化工项目区、乌审旗纳林河化工项目区、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鄂托克旗华鑫建材有限公司、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风水梁产业园区、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万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为推动全市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树立了典范。这些试点企业(园区)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煤循环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使资源和废弃物实现了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资源和环境。通过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带动了全市众多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工作,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工业经济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延伸产业链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为切入点,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示范产业为重要抓手,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扶持再生资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任务,以技术支撑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和循环型产业,加快打造我市优势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提高全市生态文明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通过开发和推广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减量化;通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引导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实现资源再利用;通过高效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实现资源再循环,从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确定全市工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二)坚持企业、产业、园区、地区协调发展原则。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链接、产业循环式组合、地区循环式发展,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三)坚持总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整体规划全市工业经济循环发展,统筹安排循环经济的各项任务;重点突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力争5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四)坚持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相结合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提高再生利用产品附加值,避免资源低水平利用和“只循环不经济”。强化监管,防止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确保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循环型工业体系框架。全市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大幅提升,能源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弃物排放量显著减少。工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进一步扩大,试点园区基本完成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试点企业基本实现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全面实施工业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我市煤电一体化、煤化工、氯碱化工、冶金和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大循环发展格局。 

  (二)具体指标

  “十三五”期间,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用水效率显著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工业领域煤炭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工业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80%,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85%,废弃物排放指标显著下降,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100%,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比重明显提高。 

    

  图1.鄂尔多斯市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示意图 

    

  章 发展重点和方向     

  一、多措并举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大循环” 

  鄂尔多斯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要结合当地的资源型产业的特点,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依托现有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从资源有效利用入手,延伸、补充产业链,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着力构建以上游原材料为基础,深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地方特色产业为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为保障的新型工业发展体系,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科技先导产业,品牌化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布局是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前提和条件。根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工业园区的集约集聚发展,着力推进全市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坚持空间集聚与块状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加快推进产能整合、企业整合、资源整合和经济开发区(园区)功能整合。着力引导产业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对应要素条件最优区域布局建设,全面实现各产业空间布局最优。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作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切入点,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内部的循环和行业间的耦合与共生,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形成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 

  按照工业经济发展“全市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思路,全市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打造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和“煤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链条,加快推动煤化工等资源型工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发展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和核心产品,加强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构建“资源开采—粗加工—精深加工—产品—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条,创建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铝循环产业基地,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提升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实现全市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工业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切实提高全市能源、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最终实现工业经济的循环绿色发展。 

  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在推动企业内部、园区内部、产业内部、集群内部实行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循环规律,实施大循环战略,推动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地区之间的循环式组合、循环式布局、循环式流通,加快构建工业循环体系,实现资源利用可循环、环境容量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 

  二、打造工业优势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以优势资源地区、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工业园区化、产业集聚化、产品延伸化、资源综合化”为发展方向,打造以重点工业园区、大型企业为支撑,通过重点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主力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铝循环产业基地”和“西部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电冶金一体化、氯碱化工和建材“五大”特色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促进园区发展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推进煤电一体发展,建成国家现代大型煤电基地,到2020年火电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蒙西至天津南和上海庙至山东两条电力外送通道以及1500万千瓦配套电源项目。围绕低热值煤发电一体化、煤炭高效清洁发电,推进煤电联营,大力发展超(超)临界空冷技术、大型煤矸石循环流化床技术、超低热值煤矸石燃料发电技术等先进煤电技术,从原煤开采、电力生产消费、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体现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国电上海庙电厂、神华国能上海庙电厂、山东能源上海庙电厂、北方电力长城电厂、蒙能投电厂、京泰发电公司酸刺沟煤矿煤矸石电厂二期、亿利资源黄玉川电厂项目、国电长滩电厂项目、满世集团罐子沟电厂、华电集团十二连城电厂等大型煤电项目,重点打造“煤—煤矸石—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构筑资源加工、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多层次利用、转化增值的循环经济模式,鼓励开展煤炭分质梯级利用,提高煤电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提升电厂清洁高效发展水平,实现煤炭、电力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依托电力外送通道,打捆送出清洁能源,充分利用煤矿复垦区和荒漠化土地,发展大型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鼓励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推动达拉特旗30MWp分散式光伏发电项目、达拉特风水梁产业园区60MWp结合舍饲养殖光伏发电项目和杭锦旗亿利库布其20万千瓦光伏复合生态发电项目,建设国家新能源发展示范基地。 

  (二)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科学合理控制全市煤化工规模,推进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从源头上控制全市煤化工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优化产品结构,延伸煤炭深加工产业链, 通过实施补链、延链、展链工程,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耦合共生,加快构建“煤—电—煤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特色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煤化工为主导,上下游产业衍生配套的大聚集格局和产业体系,重点加快推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等新型高端煤化工及其下游延伸产业、焦化多联产循环深加工以及煤炭分质分级综合利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打造煤化工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确保新建煤化工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能耗、水耗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的先进值;推进副产品深度加工,开发高端精细化学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对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工业固废的处置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减排和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十三五”时期,要将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融入全市整体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加强与装备制造、生物质化工、电力、氯碱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外延式煤化工生产体系,实现工业经济的更大循环。重点打造鄂尔多斯大路园区和鄂尔多斯圣圆煤化工基地。 

  (三)“煤—电—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坚持改造传统冶金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电价优势,重点发展硅化工及其延伸产品、高纯硅铁合金、钼铁合金、粉煤灰氧化铝等特色冶金和高载能深加工冶金产品的开发,打造特色煤电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依托硅铁、高中碳硅、煤冶炼、电解氧化铝等发展特色冶金及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加大炼镁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原镁的合金化比例,形成以高品质原镁为主导产品,以高性能镁合金锭及坯材为潜在主导产品和以变形镁合金材料、压铸件为新产品的梯队发展格局。充分利用棋盘井地区资源和能源优势,融合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工业产业链的思路,采用成熟先进、节能环保技术,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多晶硅、硅锰、硅铁合金等产业,重点打造包括硅石—工业硅—多晶硅、硅石—硅铁—余热发电产业链。同时改造、提升现有硅铁、工业硅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降耗、环保等先进技术装备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完善钢铁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从单纯炼铁转变为特种钢的开发,提高硅铁冶炼技术和水平。 

  充分发挥全市粉煤灰和电力的组合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业化生产,合理规划和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积极推动准格尔煤电灰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煤—电—粉煤灰—铝深加工”一体化循环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加速与建材、汽车制造、食品包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产业互动融合,开拓其它行业应用领域,资源化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硅钙渣、活性硅酸钙、白炭黑等产品生产水泥,打造“电解铝—铝合金—压铸件/型材—车身型材、轮毂、精密压铸件、发动机外壳”产业链、“电解铝—铝合金(铝镁、铝锌、铝锂)—3C产品(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航空铝材”产业链、“电解铝—铝板带箔—铝板、电子铝箔、食品医药包装箔”铝深加工产业链,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含量,提高铝产业的竞争能力。 

  发挥煤电优势,积极打造“石灰石—金属钙—钙合金—钙合金深加工产品”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鄂尔多斯冶金集团15万吨硅镁镍钙项目为重点,加快引进一批大型钙合金项目,重点发展钙铝合金、钙镁合金、钙铅合金、钙硅合金、镍钙合金等合金产品。加快延伸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脱硫脱氧剂、漆包线、铅蓄电池、医用材料等系列产品,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与本地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无缝衔接,大力开发氯化钙、纳米碳酸钙、过氧化钙等精细钙产品。 

  (四) 氯碱化工循环产业集群 

  依托丰富的石灰石、煤炭、周边盐资源及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对周边地区煤炭、石灰石、盐业及副产废渣等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循环改造、精深加工、耦合融合”为主线,建立“煤炭—电力—氯碱化工—PVC(聚氯乙烯)、PVA(聚乙烯醇)及深加工—建材”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同时推动氯碱化工与煤化工、硅化工、建材等产业横向耦合发展,形成多产业相互融合、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形成以纯碱和PVC为核心的产业链拳头产品,同时进一步扩大草酸产品的生产能力,开发生产耗碱、耗氯产品,发展PVC深加工产品。以解决汞污染为重点,推进PVC行业无汞化改造试点建设,结合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乙烯法PVC替代电石法PVC技术改造示范,推进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项目,加快PVC行业无汞化改造试点建设。电石行业在实行产能总量控制的同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清洁生产和严格的污染物达标排放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密闭式电石炉替代非密闭式电石炉,回收利用电石尾气用来烧石灰或作为其它燃料,或经过处理后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对电石渣和含渣废水全部进行处理、综合利用,用于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解决电石行业存在的废气、高温余热、废渣利用率低的问题。发展可降解高分子PVA及其下游产品的深加工,构建以“煤炭—电石—乙炔/醋酸乙烯—PVA/特种纤维—乙醛/醋酸甲酯—水泥/乙二醇—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干粉胶/可降解膜”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PVA下游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生物降解材料、安全玻璃膜、多组分黏接剂产品、环保助剂等高端下游产品,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 

  同时,依托氯碱资源,引进氯碱化工先进工艺和高端精细化学品项目,积极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产品链条,有选择地发展附加值高、有利于资源转换,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品,如PVC改性材料、橡胶助剂、电子化学品、新型医药中间体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系列电石下游产品。 

  (五)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集群 

  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国家西部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和消耗。坚持“市场导向、融合发展,加强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力开拓本地市场,结合煤炭、电力、煤化工和氯碱化工等优势产业,提供专业配套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与能源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加强上下游配套产业建设,提高配套水平,加快产业延伸与多元,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努力打造特色鲜明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将装备制造循环经济“4R”(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原则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煤矿机械、化工冶金装备、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装备、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领域为重点,推进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回收利用三个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工业生产的生态化,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包括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江苏工业园区和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在内的“东—康—阿”装备制造集中区,推动装备制造业在整体上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紧紧围绕全市及其周边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积极扶持本地重点企业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以煤炭综采、化工冶金成套装备为核心的专用设备;加快培育风电、光电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重点开发风电机组整机产品及配套部件制造和光伏电池组件等光伏发电装备制造;重点发展以节能装备、大气处理设备、水处理设备、固废处理设备为核心的环保装备制造;积极提升发动机、变速器、传动系统零部件、车身零部件等现有汽车零部件配套水平,着力开发汽车电池、电池材料、驱动电机等电动车核心零部件,推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向大批量、专业化、组件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鼓励通过外包回收、第三方回收的方式发展废旧汽车回收与再制造,加快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建设。 

  三、推动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循环发展水平 

  结合工业园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园区差异化、错位发展,提高园区间产业协作水平,着眼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园区循环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重点构建和完善以能源、电力、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主导行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培育和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提升园区循环发展水平,推动建成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大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推进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补链”企业,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促进产业共生、动静脉产业互补,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对园区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控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完善,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推进区域内集中供热、蒸汽、供水等,实施能源共享和梯级利用,强化污染集中治理,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成本;发展静脉产业,实施垃圾分类和循环再利用,促进污染零排放;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的核心企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节点,逐步构建生态产业链网;园区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和激励政策提高现有产业的集聚水平;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三废”综合利用、减排,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煤电转化、冶金多联产、区域焦化多联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蒙西高新技术园区重点打造氯碱化工、煤电灰铝一体化、特种钢及塑料改性材料等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大路园区重点规划发展煤化工下游延伸和耦合产业链,全力推动建设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规模化产业示范基地;达拉特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氯碱化工、塑料加工、精细化工和金属加工等下游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以优化煤炭加工循环产业为重点,打造煤炭分质梯级利用、陶瓷、绿色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上海庙工业园区充分发挥特高压通道和坑口电源点建设优势,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现代煤化工及下游加工产业,重点打造煤基清洁能源、煤基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乌审召化工项目区重点打造天然气加工、煤炭—甲醇及下游产品链、低阶煤综合利用以及生物质发电循环经济主导产业;纳林河化工项目区重点推动煤化工、盐化工、碱化工循环融合发展,构建盐碱煤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圣圆煤化工基地重点建设煤炭干馏综合利用、镁合金冶、煤制气循环经济主导产业;独贵塔拉工业园区积极推进煤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产品以及风积沙制建材产业;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以汽车整车生产以及零部件配套的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 

  已经被确立为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业园区(企业),要依托自身产业项目,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效应,推广已经取得的循环经济成果和效益,进一步拓宽和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园区配套加工项目建设,加强与园区其他企业合作,发展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下游产业,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使园区各产业共生耦合协同发展,努力构建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发展模式。

  四、强化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纵横延伸 

  加强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物流和产业关联性,对工业园区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企业、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活区,形成园区企业之间原料(产品)互供、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构建产业链,加快发展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和核心产品,开发下游精细加工产品,加强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构筑“资源开采—粗加工—精深加工—制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同时推动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加快下游产品多元化和关联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产业基础技术想通、技术相近的新产业领域。专业性产业园区要纵向延伸产业链,综合性产业园区要“补链”招商,促进产业横向耦合,工农业复合型产业园区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新建和搬迁改造园区的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 

  推进煤矸石、洗中煤、煤泥发电以及煤矸石制砖和生产水泥,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推进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合成氨项目建设,打造“煤—甲醇—烯烃/芳烃—聚乙烯/聚丙烯/苯/二甲苯—下游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煤—乙二醇/对二苯甲酸—聚酯—聚酯纤维—纺纱/涤纶”产业链、“电石—乙炔—1,4—丁二醇/醋酸乙烯—四氢呋喃/γ—丁内酯/聚乙烯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特种纤维—氨纶弹性体”产业链等“煤—电—煤化工—煤基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PVC、PVA等新型材料及下游产品深加工,构建“煤—电—新材料”产业链;发展镁、铝制品、硅深加工及下游产品制造,鼓励发展综合利用粉煤灰项目,构建“煤—火电—高铝粉煤灰—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电解铝—铝镁合金—汽车工业用铝/3C产品外壳”“钢材/铝合金—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内饰件/驱动电机—乘用车/特种汽车/新能源汽车”等“煤—电—冶金—装备制造”产业链。

    

  第四章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一)提升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 

  严格工业项目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对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 

  严格能评审查制度,强化能评约束作用,提高产业层次。实施独立的、前置的、严格的工业项目能评审批制度,确保工业项目的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建设,强化能评的约束作用。新上工业项目,尤其是对于诸如煤化工之类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工业项目,煤耗、水耗必须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规定的先进水平,同时加强新上项目主要工艺技术、用能设备的先进性审查,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条件下,确保余热、余压、余能全部回收利用,最大限度降低产品单耗。将新建(改、扩建)项目用水指标纳入节能评估内容,将用水指标作为作为节能评估审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不符合用水标准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项目建成后,未通过节能单项验收的项目不能投产。 

  进一步抓紧、抓严、抓实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加强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开展重点行业专项节能监察,实施工业达标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改造,推动煤化工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煤炭资源加工转化深度,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以能效领跑者带动行业节能降耗。 

  加强监控、监督、检查,推进节能执法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节能监察能力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建立“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的要求,加强各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督促没有节能监察机构的旗县区尽快成立机构,已经成立节能监察机构的旗县区要设备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规范执法程序,加强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培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执法人员素质,全面开展节能执法监察,逐步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二是加强能源管理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以自治区能源管理监控信息平台为中心,建设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管控中心,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依托覆盖全市各旗区、工业园区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在线监控体系,对列入国家万家企业名单的工业企业实行能源利用状况网上报送制度,运用在线监测、能源诊断等分析工具,不断提高专业执法能力,以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二)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清洁生产 

  通过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四节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开展工业清洁生产,突出抓好水泥、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有力的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进程,力争确保完成2020年排污下降30%的目标。并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完成国家、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1.煤炭行业 

  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行业兼并重组的去产能。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有序开发、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对煤炭产业进行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调整。按照绿色化、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实施煤炭资源二次整合,继续提高煤炭集中开发度和集约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原煤入选率达到75%以上,煤矸石利用率达到80%,煤炭企业产能全部达到300万吨以上,机械化率达95%以上。煤矿回采率和洗选比例超过75%。加大绿色煤炭利用能力,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率40%以上。 

  通过重点用煤领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煤炭资源加工转化深度、工业窑炉清洁燃料供给等相关产业衔接融合,加快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步伐。实施系统节能降耗,鼓励煤矿和选煤厂开展系统节能,淘汰老旧设备和选煤工艺,加强工序能耗管理,加大风机、水泵及选煤厂技术改造,加强洗煤废水综合利用,减少电耗、水耗和介质消耗。加大煤泥脱水技术的攻关力度,提高煤泥利用率。推动煤炭企业建立内部物料循环系统,实现煤矸石、煤层气等煤炭伴生物和开采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采煤塌陷区的治理和生态恢复,按照因地制宜、防治结合的原则,矿区排矸、排灰与沉陷区治理相结合,复田造地,发展农、林、牧等适宜产业。加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疏干水除用于井下消防洒水和地面生产系统(含选煤厂)外,采用沉淀、过滤、消毒等技术,净化处理矿井水,用于绿化灌溉等生态建设工程,减少外部取水量,逐步提高煤矿疏干水利用率。 

  2.电力行业 

  加快推进火电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挖潜步伐,加速火电行业绿色循环发展。加大锅炉、风机、水泵等设备的节能改造,降低厂用电率。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电网传输效率,有效降低线损。扩大电力多边交易范围,推行节能发电调度,促进区域电力交易,减少“窝电”。打造智能电力系统,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能效电厂”建设工程。鼓励沿河地区发挥水煤组合优势建设60~100万千瓦以上超(超)临界机组电源点,新规划机组均采用空冷方式,推广建设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积极发展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资源综合利用类电源点项目建设要结合煤炭开发进行布局,利用大型煤炭矿区开发和洗选过程中的煤矸石、洗中煤等资源,重点发展单机容量为30万千瓦以上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的发电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满足新型化工基地和工业园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电力和热力需求,提高电力生产过程中清洁化水平。 

  将电力与其它能源耦合集成,构建多能互补、梯级利用的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建设电力、热力和智能微网等基础设施,推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小型分散与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用能方式,使不同类型能源集成互补,实现“高能高用、低能低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全面提升能源系统效率。 

  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建设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现役机组根据排放标准和总量要求进行低氮、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改造,火电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推行废水回收处理和再循环利用,实现废水“近零排放”。 

  3.化工行业 

  坚持走煤电化一体化的道路,提高化工产品的关联度,在原料和产品方案上做到上游产品或排出的“三废”是下游产品的原料,根据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拓宽和延长产品链。加强化工行业节能降耗。合成氨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节能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电石行业加快采用大型密闭型电石炉,重点推广电石炉炉气回收利用、空心电极等节能技术。以节水和污水资源化为核心,加快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开发,大力推广循环冷却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蒸汽回收再利用技术,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煤化工以五类新型煤化工示范产品为重点,优先发展煤制油,大力发展煤制甲烷气,适度发展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甲醇制烯烃,控制发展传统煤化工,建设大型循环经济化工园区(化工产业基地),构建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大程度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园区内企业和生产环节之间能源、资源、物流、信息、服务得以集成与共享。将煤化工与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和电石乙炔化工产业相互耦合,扩大产品链群。鼓励再生水、矿井水利用及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对利用废水、中水、矿井回用水的煤化工项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提高煤化工基地水资源利用水平。调整煤化工行业结构,严格煤化工项目进入门槛,提高节水标准要求。 

  氯碱化工重点打造PVC、PVA产业基地,加快PVC向特种化、高端化发展。精细化工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煤化工产品(甲醇、乙二醇、电石)及副产品(石脑油、煤焦油)等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等合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重点发展生物替代能源产业,加快油藻制柴油、甜高粱制燃料乙醇等示范项目建设。围绕降低能耗和规模化、精细化生产,鼓励发展离子膜法制碱国产化技术,积极推广干法乙炔技术,电石渣上清液完全回用技术。推广电石渣制水泥、制砖,开发以氯气、氢气为原料的下游产品生产技术。支持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如废盐酸回收等资源化利用)重点项目,给予减免所得税政策。鼓励热电联产和碱电直供,促进碱、电两业协调发展。 

  4.建材行业 

  一是实现建材工业的生态化转型。鼓励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推广电石渣替代石灰石资源生产水泥,利用粉煤灰、灰渣等作为水泥原料和混合材,推广利用脱硫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工业固废生产陶瓷等新型建材,推动煤矿伴生资源—煤系高岭土的开发利用,开发超细高白煅烧高岭土、高品质莫来石、高岭土改性材料、各类高岭土基化工效能材料等新产品。 

  二是推动建材行业绿色发展。水泥行业要整合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实行清洁生产,降低水泥生产能耗及资源消耗,大力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回收水泥窑的低品位余热,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模式,处置部分工业、危险、生活废弃物及污泥等。 

  5.制造及新材料产业 

  汽车和装备制造。依托奇瑞、华泰等大型车企,建设技术领先、产品对路的先进生产线,扩大乘用轿车、载重汽车及特种车辆生产规模,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和配套模具的研发水平。装备制造以“东—康—阿”装备制造集中区为集聚载体,发展大型煤炭采掘机械及配套设备,提高研发和制造水平,完善产品系列,促进煤机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风电落地企业,以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齿轮箱、发电机、液压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为重点,尽快建立完整的风机整机制造和零部件产业链。同时,积极发展化机、航空航天和环保设备制造。研究推广节能、节水、废弃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实现企业生产层面的物料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在不断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再制造产业发展。 

  新材料。重点发展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碳纤维、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开发多晶硅切片及电池、薄膜电池、太阳能光伏玻璃等产品,打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发电”产业链。 

  PVC深加工。以异型材、改性材料、塑钢门窗、汽车用塑料等产品为重点,开发特种PVC、高端PVC建材、新型树脂给排水管以及泡沫塑料保温板等新型环保材料,努力提高PVC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重点推进中谷、鄂尔多斯电力冶金、君正、亿利等PVC以及双欣、华屹等PVA项目建设。 

  陶瓷。立足高岭土、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优势,以标准化陶瓷原材料供应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发展建筑用瓷、高档生活用瓷、礼品用瓷、电子陶瓷和器件以及新型特种陶瓷,加强陶瓷工业与酒店、酒类、家具、食品等行业的嫁接合作,打造陶瓷原料、陶瓷生产、陶瓷设计、陶瓷文化“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同步建设和扶持发展若干个陶瓷废物处理中心,将陶瓷废物加工成可再利用的产品或者作无害化处理。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无辐射、无毒、低毒、低排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加大节约与替代技术、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6.生物制药及轻工业 

  生物医药。以中蒙药原材料和沙漠动植物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中蒙药产业,建设中蒙药材基地,开发饮片和保健品,打造“生物质资源—中药饮片(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残渣—饲料”产业链。积极发展螺旋藻药用产业,依托螺旋藻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优良螺旋藻藻种培育和蛋白质提取工程,扩大螺旋藻粉及下游保健产品产能规模,打造世界顶级螺旋藻粉生产基地。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立足肉、绒、沙棘、沙柳等特色农畜林沙产品资源,依托鄂绒、四季青、大力神等龙头企业,以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为发展方向,以东胜轻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产品开发,实现农畜产品加工高端化。羊绒制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精纺制品以及毛绒、丝绒等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将“鄂尔多斯”打造成为国际品牌。肉制品加工业要大力发展牛羊分割肉、低温保鲜肉及骨血、脏器综合加工。食品加工业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及功能性食品。 

  (三)抓好工业领域节水工作 

  重点抓好全市资源型工业密集地区的节水工作,大力推进化工、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增加企业中水利用比例,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依据《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重点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指南》等评价标准,在全市工业用水企业中广泛开展节水对标活动。制定节水型企业建设方案,在冶金、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树立节水先进典型。尽快出台全市工业节水管理办法,加强工业节水管理。 

  重点确立全市工业节水目标体系,推行节水目标责任制,在节水目标指导下,组织各用水单位搞好节水目标规划,在工业企业形成目标管理体系。发展节水型的产业和企业,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针对现状高耗水行业和企业存在问题,组织科研力量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循环用水和多级串联用水、废水处理及回用、逆向冲洗、水质稳定处理、锅炉水处理顺流改逆流等技术。制定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限制高耗水项目目录和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目录,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的资金投入。工业企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提高到85%以上,火电企业达到95%以上。继续提高污水回用规模,明确污水回用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和水环境管理水平。 

  重点推动高含盐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成功“零排放”工艺技术。创建鄂托克经济开发区高含盐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示范项目、神华煤制油污水处理项目、伊泰煤制油废水“零排放”结晶分盐项目、中煤集团鄂尔多斯图克化肥项目废水“零排放”工程等重点示范项目,集成采用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装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含盐废水、浓盐水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推广应用气化废水预处理、有机废水生化处理、中水回用、浓盐水蒸发浓缩、浓盐水结晶等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工艺技术,实现工艺废水全部回收利用,循环水系统污水不向厂区外排放。 

  二、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以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为主、政策扶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局面,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领域重点培育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和电石渣4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重点打造蒙西、棋盘井、准格尔、大路、达拉特特色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园区,到2020年,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以上,形成与主导产业相衔接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相结合的产业模式,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加强综合利用过程监管。完善和落实有关鼓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的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优先享受财税等鼓励扶持政策,拓宽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坚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两大主线相结合,提高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大掺量利用固体废物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建设规模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加大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筑路、回填坍陷区、矿坑、矿井、造地力度;加快煤矸石发电项目的建设;加快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生产铝、硅系精细化工产品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冶炼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工业,限制禁止粘土页岩类烧结制品的生产,推广脱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电石渣代替石灰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利用粉煤灰渣代替天然砂配制砂浆。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紧紧围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瓶颈进行科技攻关,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工业固废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积极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升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尽量降低新增工业固废产生量,对现存工业固废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减少工业固废排放,加大末端治理能力,形成倒逼机制。凡是新上煤炭洗选、火电、煤化工等项目,必须制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治理方案,明确工业固废利用途径和处置方式。涉及产生工业固废的在建和建成项目,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治理方案,并配套相应的工业固废处理装置和设施。

  三、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充分发挥我市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融合。逐步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旧金属、塑料、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汽车、轮胎、玻璃、钳酸电池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资源回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形成废旧商品回收网络体系。形成废弃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努力创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企业,推进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推广国家鼓励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发展,推动节能服务机构形成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等先进环保技术及装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有较大幅度增加,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建设工业循环物流体系 

  鄂尔多斯市循环物流体系建设项目的重点是以煤炭物流为主的工业物流领域,其中包括以原材料、产品的物流活动为主的正向物流与以工业固体废物的物流活动为主的逆向物流。 

  推动“企业、产业、区域”循环物流体系建设,企业层面:在产品设计阶段选取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生产制造过程中选择可以使材料循环利用的生产工艺;产业链间建立相关企业之间的废料交流机制;园区、全市建立区域循环物流体系促使企业采用低能耗、少污染的物流技术,并进行废物回收与再生利用,实现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优化。同时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电商企业孵化基地、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链协同水平,实现物流信息集成与共享,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减少物流活动的不确定性与盲目性,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物质资源的消耗。加快出台循环物流激励机制,促进城市物流资源整合,强化生产和流通企业责任。 

    

  第五章 重点项目和技术研究推广 

    

  一、重点项目结合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等政策文件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支撑项目包括53类,分为工业资源和能源节约项目、工业节水项目、工业再利用和资源化项目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 

  (一)工业资源和能源节约项目 

  “十三五”期间工业领域资源能源节约方面,重点支持以下16类项目:电石炉尾气综合利用生产乙二醇项目、PVA节能技改扩产项目、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建设项目、回收电石炉尾气生产石灰节能技改综合利用项目、窑炉余热利用项目、末精煤及煤泥脱水提质中煤泥干燥、高温流化床节能装备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示范项目、醇氨技改项目、压风余热利用回收项目、焦炉烟气余热回收项目、干熄焦及余热发电项目、回收蒸汽余热发电项目、循环水泵节能技改项目、变压吸附技改项目、循环水系统冷却塔风机循环水泵节能改造项目、蒸汽凝液回收利用项目。 

  (二)工业节约用水项目 

  “十三五”期间工业领域节水方面,重点支持以下13类项目: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在回收技改项目、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厂浓盐水处理技改工程、焦化废水综合利用项目、回用水装置项目、浓盐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循环冷却水节水项目、高盐水提浓处理项目、中水回用项目、综合水处理项目、循环水系统电化学水处理项目、矿井疏干水处理项目、矿井水深度加工综合利用项目。 

  (三)工业再利用和资源化项目 

  “十三五”期间工业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重点支持18类项目,其中绿色建材项目7类:固废及沙漠沙高效综合利用一体化建设项目、高档仿古砖/高档外墙砖技改扩建项目、超细粉项目、煅烧高岭土项目、高档日用瓷项目、陶瓷项目、环保免烧砌块项目;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4类:高铝粉煤灰生产莫来石联产白炭黑项目、氧化铝碳素深加工一体化项目、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深加工项目;其他资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7类:煤矸石电厂、低阶煤制备煤基洁净燃料综合利用中试项目、碳四综合利用项目、锅炉掺烧煤气化炉细渣项目、废弃煤泥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项目、兰炭型焦项目、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项目。 

  (四)工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 

  “十三五”期间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重点支持6类项目: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焦化工序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煤制甲醇装置技改节能项目、煤制乙二醇项目、煤基多联产项目、煤制乙二醇配套电石炉技改搬迁尾气综合利用项目。 

  二、技术研究推广 

  (一)关键技术研究1.不断探索改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近年来,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在国内兴起,企业投资建厂的积极性很高,一些中试项目也蜂拥而起,但是真正能大规模应用到生产实践的技术还不成熟,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商业化生产风险较大。目前我市蒙西集团和神华准能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需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 

  2.开展二氧化碳气体封存及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将工业生产集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不让它排放到空气中去,并将捕集来的碳变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可以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是未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依托中国第一套、也是亚洲最大规模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咸水层的全流程(二氧化碳采集与封存,简称CCS)示范工程——神华集团CCS项目的建设,未来鄂尔多斯将以二氧化碳的捕集、储存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国内外先进低碳发展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3.积极研究应用洁净煤发电新技术。积极应用多种方式的煤清洁燃烧技术发电;利用高炉、焦炉的煤气变废为宝进行联合循环发电。积极探索从煤矿中引取煤层气或制备煤气发电新技术;研究引进利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装置发电的可行性(Gasification Combine Cycle 简称 IGCC)。最大限度减少SO2、CO2和粉尘排放量,通过梯级利用提高热效率,追求长期综合效益。 

  加强环保手段与洁净煤技术的衔接;加强新型建材生产技术与电厂粉煤灰、炉渣处理技术的衔接;加强煤化工精深加工与配套产业的技术衔接;加强洁净燃烧技术对火电项目的支持,积极推动以煤炭洗选为源头、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为核心、以加大煤炭转化、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和控制污染为主要内容的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集成式发展。制定严格的能效计划,鼓励节能、环保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使用,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4.深入研发煤层气综合利用新技术。积极把握被列为国家煤层气产业化基地的机遇,借助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经验和管网优势,创新开发主体,加快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优选棋盘井和乌审旗两个试验示范区,争取小井网抽采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方式以地面抽采为主,井下抽采为辅,鼓励煤、气资源同步开发。 

  因此,要加强对利用煤层气发电、锅炉以及民用等技术进行研发。拟在鄂尔多斯市建设煤层气气开发利用研究中心,专门研究煤层气的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问题,研究利用煤层气进行发电、制炭黑或者民用的应用技术并进行产业化实施。  

  5.废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推广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扩大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应用领域,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6.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推广工业废水、城镇污水高效处理技术,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回收利用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提高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保障全市用水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7.新能源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太阳光伏技术,太阳能热气流综合发电技术,低成本风能发电技术,生物技能转化、利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设备、控制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 

  8.高效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洁净燃烧技术,生活垃圾、产品废弃物和石煤等低品质燃料能源化技术,大功率变换技术,分布式、准集中式可控供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能源可持续供应技术体系,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

  (二)重点技术推广 

  1.工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1)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适用于煤化工气化装置、IGCC发电装置。水煤浆经隔膜泵加压,通过四个对称布置在气化炉中上部同一水平面的工艺喷嘴,与氧气一起对喷进入气化炉进行气化反应。气化炉的流场结构由射流区、撞击区、撞击流股、回流区、折返流区和管流区组成,通过喷嘴对置、优化炉型结构及尺寸,在炉内形成撞击流,强化混合和传质传递过程,形成炉内合理的流场结构,达到良好的工艺与工程效果。 

  (2)合成气无循环两段甲烷化制合成气技术。适用于煤制天然气或合成气制备行业的甲烷化工序。将煤气化制得的合成气通过脱硫脱碳后,无循环分两段进行甲烷化反应。第一段为配气甲烷化段,通过逐级配气调节CO 浓度,控制反应温度在750℃以下,一段出口CO 转化率87%;第二段为补充甲烷化段,通过反应平衡逐级降温完成CO 的完全甲烷化,CO 转化率大于99%。甲烷化采用绝热轴径向甲烷化反应器。 

  (3)水煤浆水冷壁气化技术。适用于以CO 和H2 为主的合成气生产装置。也可以作为燃料气和还原气。通过热能和化工的结合,突破了现有水煤浆+耐火砖保护和干粉+水冷壁的传统概念,实现了新的水煤浆+水冷壁气化工艺。彻底解决了现有耐火砖气化炉的煤种灰熔点限制问题,采用了点火预热和工艺烧嘴组合喷嘴,冷态启动时间不到现有耐火砖气化炉的十分之一,启动迅速灵活;喷嘴使用寿命长,单炉可用率达8000 小时/年。 

  (4)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系统技术。煤炭行业生产用蒸汽、供暖。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系统采用煤粉集中制备、精密供粉、空气分级燃烧、炉内脱硫、锅壳(或水管)式锅炉换热、高效布袋除尘、烟气脱硫和全过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燃煤锅炉的高效运行和洁净排放。 

  (5)蓄热式电石生产新工艺。适用于密闭式电石炉,入炉原料要求:空干基碳材固定碳≥81%,石灰氧化钙含量≥90% 。以中低阶煤炭和生石灰为原料,采用蓄热式旋转床热解——热装电石炉双联工艺生产电石,原料适应性广,系统能耗低,副产高附加值的油气资源。实现碳材和生石灰原料100%利用,吨电石节电量≥400kwh;以年产10 万吨电石生产线为例,年节能约16000 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约38400 吨,减排氮氧化物约112 吨,减排二氧化硫约384 吨。 

  (6)中低阶煤炭分质梯级利用新技术。以挥发分高、直接利用难度大的低变质煤为原料,采用无热载体蓄热式旋转床煤热解技术,通过热解提质提取其中的油气资源,生产高附加值的气体和液体燃料,剩余的固体产品提质煤可作为燃料或优质煤化工原料。本技术采用蓄热式燃烧——辐射管加热技术,热效率高达90%以上;无热载体,油气品质纯、质量好;旋转床关键技术成熟,易实现单炉能力扩大,单台装备处理量可达100 万吨/年。新建单系列年处理煤100万吨(干煤)生产线,与现有同类装置相比,每年节能约127200 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约305280 吨,减排氮氧化物约890 吨,减排二氧化硫约3053 吨,减少水耗约120000 吨。 

  (7)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适用于于排烟温度高于120度的工业锅炉回收烟气余热。根据锅炉类型和用户需求,采用尾部节能装置回收烟气余热,并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和耐腐蚀技术提高换热能力和耐腐蚀性。排烟温度每降低15 度,效率增加1%。燃气工业锅炉效率可提高5-10 个百分点,投资回收期0.5 年~1年。燃煤工业锅炉效率可提高3 个百分点,投资回收期2 年。 

  (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1.钢铁行业。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工艺创新、产业升级等措施,促进行业清洁生产。 

  炼焦工序:焦炉必须配套煤气回收利用和煤气脱硫装置,推广干熄焦技术和熄焦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烧结工序:全面实施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等烟气净化处理技术,不断优化烟气净化处理技术工艺,提高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综合处理水平。推广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推广“高铁、低硅、低燃耗、高还原”技术以及小球烧结、原料层烧结、热风烧结、低温烧结等技术工艺,促进烧结工序节能减排。 

  炼铁工序:炼铁高炉必须配套煤气回收、炉顶压差发电、煤气除尘、喷吹煤粉装置。推广精料、高风温、高喷煤比、低硅冶炼技术和高炉长寿命技术;推广高炉煤气干法除尘和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技术、高炉热风炉双预热技术、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保障工序二次能源回收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炼钢工序:炼钢转炉必须配套煤气回收、蒸汽回收、烟气除尘装置;炼钢电炉必须配套烟气除尘装置。推广“OG”法转炉烟气净化及煤气回收技术;推广静电除尘、干法除尘、电袋复合除尘技术;推广转炉负能冶炼和炉外精炼技术;电炉炼钢推广优化供电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废钢预热技术;推广钢渣综合利用技术。 

  轧钢工序:推广高效连铸连轧和连铸坯热装热送技术、蓄热式加热炉技术、在线热处理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 

  2.水泥行业。逐步淘汰小于2000t/d规模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小于60万t/a规模的水泥粉磨生产线,干法中空窑、预热器窑(特种水泥除外)、湿法窑、机立窑,直径3.0米以下的球磨机、无覆膜塑编包装袋生产线。 

  推广生料粉磨采用立磨或辊压机终粉磨工艺,水泥粉磨采用辊压机+球磨联合粉磨或立磨工艺,现有生料和水泥采用的普通球磨工艺,改造为上述工艺;推广第四代熟料篦冷机。窑系统增加使用耐高温绝热保温材料,采用膜法富氧煅烧技术,窑炉高气固比技术,预烧成窑炉技术,窑炉自动控制技术。 

  推广节能型多通道低氮燃烧器技术,分解炉分级燃烧(低氮燃烧)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实施脱硝技术改造。 

  采用高效低阻袋除尘器技术,实施除尘系统改造。推广“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推广废弃物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化工行业 

  电石——逐步淘汰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内燃式电石炉。推广40000千伏安以上的大型密闭式电石炉,机械化、自动化出炉装置,水冷或风冷闭式冷却塔,空心电极技术,电石炉气生产甲醇、二甲醚等化工产品技术,电石炉气净化除尘灰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推广电石炉气净化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石灰窑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 

  烧碱——推广30平方米以上节能型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活性阴极、小极距等技术),烧碱用盐水膜法脱硝技术,离子膜法烧碱生成技术,“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技术,三效逆流膜式蒸发技术。 

  聚氯乙烯——推广干法乙炔发生配套干法水泥技术、盐酸深度脱吸工艺技术、生物膜法聚合母液处理技术、双膜法聚合母液处理技术、低汞触媒生产技术配套控氧干馏法回收废触媒中的HgCl2及活性炭的新工艺一体化技术、低汞触媒应用配套高效汞回收技术。 

  4.焦化行业。推广干法熄焦技术,5.5米及以上焦炉分段(多段)加热技术,改良复合催化剂湿式氧化法脱硫脱氰技术(HPF法)、苦味酸催化剂湿式氧化法脱硫脱氰技术(NNF法)、栲胶工艺(TV)、真空碳酸钾工艺、FRC工艺等焦炉煤气高效脱硫净化技术,实施焦炉煤气脱硫改造;采用袋式除尘器(覆膜滤料)等高效除尘技术装备,实施除尘地面站改造。 

  (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1.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煤矸石发电技术,选择适合燃烧煤矸石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联供技术。 

  推广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技术。一是推广全煤矸石生产承重多孔砖、非承重空心砖和清水墙砖技术。二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配制水泥生料,烧制水泥熟料技术。三是利用煤矸石为原料生产陶瓷制品、陶粒、岩棉、加气混凝土等技术。 

  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区、采空区和露天矿坑及煤矸石复垦造地造田技术。 

  推广利用煤矸石制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合成系列分子筛、无磷助剂等化工产品技术。  

  研发利用煤矸石生产特种硅铝铁合金、铝合金技术,以及利用煤矸石生产铝系列、铁系列超细粉体的技术。 

  2.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推广粉煤灰大掺量利用技术,鼓励应用粉煤灰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粉煤灰砖、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及充填材料等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采用粉煤灰建造水坝、道路路基等建筑工程技术。 

  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提取氧化铝二次废物硅钙渣生产水泥技术。 

  研发粉煤灰用于农业(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造地)、污水处理以及各类填充材料等技术。 

  3.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脱硫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建筑石膏、粉刷石膏、砌块等建材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脱硫石膏免煅烧制干混砂浆。 

  4.电石渣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用于水泥工业、纯碱工业以及电厂的烟气脱硫技术。 

  (五)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 

  激光熔覆成形技术。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等领域铁基零部件裂纹、掉块、腐蚀、磨损、变形等部位。在被涂覆基体表面上,以不同的填料方式放置选择的涂层材料,经激光辐照使之和基体表面薄层同时熔化,快速凝固后形成稀释度极低、与基体金属成冶金结合的涂层,从而显著改善基体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耐热、抗氧化等性能,实现金属零部件表面或三维损伤的再制造成形。解决激光三维成形的尺寸精度控制以及性能提升技术问题。对比换件维修而言,三维损伤激光熔覆再制造成形只需消耗可以弥补三维损伤部位等体积的材料,节材效果显著,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 

  等离子熔覆成形技术。适用于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等领域金属零部件裂纹、掉块、腐蚀、磨损、变形等部位。该技术利用高温等离子体电弧作为热源,熔化由送粉器输送的合金粉末,在被修复工件表面重新制备一层高质量、低稀释率、具有优异耐高温、耐磨、耐腐蚀的强化层,实现金属零部件表面或三维损伤的再制造成形。通过等离子熔覆成形技术制备的工作层,在恢复零件尺寸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零件的表面服役性能,实现产品的再制造。设备简单可靠,成形效率高。 

  高效喷砂绿色清洗与表面预处理技术。基于传统喷砂技术原理,通过机器人或变位机夹持(或手持)喷枪按照设定路径行走,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磨料(或磨料与水的混合物)通过喷枪以高速喷射到待处理表面,通过改变磨料成分、组成、粒径、配比和喷砂工艺,可分别或同时实现待处理表面的污染物去除、表面粗糙度控制、残余应力优化、润湿性改善和表面适当强化等预处理过程。实现废旧零部件表面清洗、预处理和强化过程的一体化,提高再制造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再制造成本。同时减少预处理过程对环境、人员和清洗表面的负面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再制造技术。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主要是通过对偶发故障期的废旧的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部件进行拆解后,运用先进的表面处理、修复以及过程的检测匹配等技术,使其达到甚至超过新产品的性能。在售后市场进行销售,减少新配件的制造量。废旧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的回收再利用,减少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发电机循环再利用的配件比例约72%,起动机循环再利用的配件比例约68%,资源综合利用量在70%以上。 

  (六)节水工艺技术 

  1.焦化废水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在焦化行业、煤化工行业推广焦化废水膜处理回用集成技术、焦化废水微波处理回用集成技术、焦化废水芬顿氧化处理回用技术等焦化废水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焦化废水膜处理回用集成技术集成分子活化降解、纳滤和反渗透等技术深度处理回用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纳滤装置出水作为循环水系统补水,反渗透装置出水用于锅炉补水。焦化废水微波处理回用集成技术,集成生物脱氮、微波、超滤和反渗透等技术处理回用焦化废水,主要由生物脱氮处理系统、微波深度处理系统、双膜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四部分组成。焦化废水芬顿氧化处理回用技术集成生物强化、高效优势菌种、芬顿高级氧化等技术处理回用焦化废水,主要包括预处理、生物脱碳脱氮、高效沉淀池、芬顿高级氧化及污泥脱水等设施。该技术不需要投加稀释水。 

  2.冷却塔水蒸气回收技术。适用于化工、钢铁等工业循环水冷却塔的改造。该技术是一种冷却塔水蒸汽回收再利用系统,实现工业冷却塔蒸发水蒸汽高效回收再利用,减少系统补水量,回收率可达80%以上。回收装置安装在冷却塔风筒内,扇叶下方除水器上方。由内置导风扇叶的吸气罩与导风管连接,导风管从风筒内穿出与汽水分离器进汽口相连,汽水分离器出汽口通过导风管与轴流风机进风口相连。回收水通过与汽水分离器出水口相连的排水管回收到冷却塔蓄水池。 

  3.新型高浓缩倍率循环水处理技术。适用于工业冷却水循环水系统。该技术采用碱性水处理复合配方高效水质稳定剂和固液分离器,具有优良的阻垢、缓蚀、预膜和抑制菌藻生长的作用,使工业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数运行,补水量低于循环水量的1.2%。 

  4.反渗透浓缩液电解回收技术。适用于反渗透浓缩液的处理,提高系统总回收率。该技术是将反渗透浓缩液经微电解脱盐后重新回用的新技术,将内电解过程集成于反渗透系统,研制完整的含有内电解处理浓缩液的反渗透设备。使反渗透总回收率提高7%-10%。 

  5.利用低温热源的LTE—ZLD高含盐废水回用技术。适用于工业废水再生处理。该技术利用高效传热技术,在小温差下,回收低温热源产生蒸汽,供ZLD系统处理回收高含盐废水,形成了基于低温能源利用的高含盐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装备(LTE—ZLD)。其建设成本与国外相比节约50%,运行成本节约70%。废水回收率达95%以上,较常规的技术提高10%以上。 

  6.发电机组直接空冷技术。该技术将汽轮机排出的乏汽引入空冷换热器中,通过与环境空气直接换热后将其冷却为凝结水。由于没有表面蒸发,从而大大降低水耗量。单位节水量约1.52立方米/兆瓦时。 

  7.空冷机组工业取水处理技术。适用于空冷机组工业取水处理系统,尤适宜循环冷却与空气冷却多机组并存情况。该技术集成工业废水回用、城市中水利用等技术,实现厂内废水和城市中水资源化利用。工艺路线:曝气生物滤池→机械加速搅拌澄清池→变孔隙过滤。单位节水量约0.45立方米/兆瓦时。 

    

  第六章 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规划中提出的构建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都是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实施后将对区域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开展工业节能、节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在确保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使区域内的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最大限度保护了生态环境。 

  例如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上游系统企业输出的规模与下游系统企业所需的输入相匹配,既提升效率、节约了资源,又最大程度减少了各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例如对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既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防止了其随风扩散,污染环境,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水资源为例:通过推动工业节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缓解资源紧缺矛盾,从而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最终实现全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手段、一种制度,它从技术上去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方式,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和方式。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因此,在本规划实施时,对于具体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工业项目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和措施,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建设项目和规划中,确保做到资源和环境效益并举。 

    

   保障措施 

    

  一、注重规划引导。按照国家、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全市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我市循环经济多产业共生耦合、上下游企业物质链接的集群化发展战略。各旗区、各重点工业园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制定“十三五”期间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推进计划。 

  二、加强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业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工业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定期研究工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不断完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各旗区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上下联动、逐级推进,切实将市工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法制保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关于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加强对我市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管理,加强对重点行业资源能源消耗指标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等工作,确保我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法制化。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土地、排污费返还等优惠政策和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激励政策。切实发挥有关政策在工业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行为,形成有效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优先对工业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专项补贴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 

  五、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各类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机构。实施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支持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高盐水处理和资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补链、“零排放”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示范。积极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升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六、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加强资源消耗、“三废”产生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统计监测,适时向社会公布。完善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主要产品能耗、水耗、“三废”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指标执行情况进行考评。 

  七、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将资源节约、废弃物回收利用、保护环境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管理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标签
热门文章
压铸机单机静电废气处理:18549999368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